謝謝戲劇評論人~ 輕 羽先生對《蛐蛐》的讚賞😍

好開心我們能透過兒童劇,擴闊小朋友的視野🎭

大家的支持是我們創作的動力💪💪💪

 

文藝中年/《蛐蛐》\輕 羽  

時間:2021-08-30 04:24:08

文藝中年/《蛐蛐》輕 羽

根據互聯網資料顯示,廣東人慣稱的蟋蟀又叫蛐蛐。自古已有人飼養蟋蟀,並將之作為鬥毆的玩意。不論平民百姓或是皇室貴族,會為自養的蟋蟀冠以威風的名字,然後帶出去與其他人的蟋蟀鬥賽。正是勝者為王,輸掉的蟋蟀不單性命難保,更重要是令到主人丟臉。 

在香港常看到的兒童劇,即使以動物為題材,不外都是小貓小狗,甚至是恐龍猛獸。「普劇場」之前舉辦的「新苗兒童劇編劇栽培計劃」,有作者以蟋蟀作為主題編寫成劇本《蛐蛐》,暑假期間在屯門大會堂公演。  

劇名以蛐蛐為題,顯示了作者希望將劇本打造成兒童文學,因此劇本內容並不純粹天馬行空,而是具備中國歷史背景。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,年號宣德,被認為是一位較有文化素養的皇帝,可是他愛好狩獵、美食,並且嗜好鬥蟋蟀,致令官員及百姓都怨聲載道。《蛐》劇以這段歷史作為故事背景,描寫朝廷向民間強徵蟋蟀,小男孩旭仔的父親未能捉到蟋蟀上繳,旭仔於是到樹林自行搜集,豈料誤墮神龍井,靈魂出竅投身在蟋蟀身上,更被送到朝廷與山雞比武……  

兒童劇本不忘主旨,但卻是簡潔明瞭,不作多餘說教。旭仔本身早已愛護小動物,化身蟋蟀之後對動物的本能更加了解。旭仔為了拯救蟋蟀和被捕的父親,不畏艱難險阻,立定堅強意志,肩負勇氣力量,最終化險為夷。  

作為劇場演出,《蛐》劇生動活潑,兼具濃厚中國文化色彩。全劇以敲擊鑼鼓現場配樂,板櫈為堆砌式活動布景,導演讓演員以摺扇及燈籠作道具,幻化飛蛾和螢火蟲成為詩意的點綴。演員亦借戲曲的馬鞭及翎子作服飾道具裝成蟋蟀的觸鬚和前腳,並以戲曲動作在舞台對打。雖然有關動作的技巧仍可再作提升,但是全劇已能建立完整的美學風格,讓兒童觀眾能夠身心獲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