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 蝶
我懂得背誦《心經》,但慧根不足,只是「唸口簧」般唸,沒有好好地參詳當中的佛理和智慧。因此,當知道普劇場將製作《心寂無聲》–一個由《心經》引發,以儀式劇場的表現手法呈現寂靜之道,從而追溯原始劇場的精神的舞台演出時,我便打算出席,希望通過舞台演出對《心經》有多些了解。
劇團的藝術總監陳永泉表示他創團發展本土劇場的宗旨,便是以「心」覺察生命的本質,觀照靈魂之隱幽,使心念清明,化迷為悟。他認為「心」是 一切之本源,「經」則為道,而《心經》就是超越語言界限的一連串聲頻,讓人覺察生命的本質,使「心」了悟寂靜。《心寂無聲》正是他與導演曾文通一起從內在修行,營造舞台禪意的一個演出。
他透露是次表演透過聲頻、身體、意象和獨白,展現「心」、「寂」、「無」、「聲」四個段落,以樸實極致之力量,凝聚一個具儀式性神聖空間,連結「宇宙-大自然-人-內在」。他強調觀眾身處其中,並不純是觀者,而是參與儀式的一分子。
觀眾在觀劇時,可以確切經驗心的變化,以劇場為鏡,照見心身,虛中見實,重新與自然接軌,找回內在平靜。《心寂無聲》也有角色,都是取材自《心經》。角色隨着頌缽、琵琶和鼓產生生成壞滅的現場演奏,以流動意象行者及定點說劇人的身份在舞台上穿插。曾文通修習禪坐、太極、瑜伽多年,並習薩滿密傳喜瑪拉雅頌缽手法,以頌缽為修行途徑。
二零一二年,他開展啟迪心靈的儀式劇場《寂靜之光》十年計劃。他累積二十年的劇場經驗與修行,將《心》劇結合表演與修行,開啟一種糅合舞台美學與靜心的創作方式。
演員再不是以傳統戲劇排練,而是透過「觀、色、空」,即從內在聲音、身體、空間進行修行,打開五感。他們更會在山水間進行訓練,以天地為舞台,讓身心融於自然。
曾文通這次除了當導演之外,還負責《心》劇的設計和演出,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藝術總監張藝生亦有份參演。導演特別在演出前在台上設有茶席,由演員為觀眾奉茶,先安心定神,以去掉觀、演之間的距離,憑五感體察,意會覺性。
讀者若有興趣看這個特別的演出,可於一月五日至八日到屯門大會堂文娛廳感受一下儀式劇場的震撼。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6/12/30/OT1612300008.htm
文匯報, 30/12/2016